又到年末歲初,元旦、春節即將來臨,一些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開始了給重點優撫對象、城鄉低保對象、農村五保對象、福利機構供養的“三無人員”、臨聘低保工作人員、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校教師及學生、困難企業職工、困難農民工、貧困殘疾人等的“送溫暖”活動,筆者對今年的“送溫暖”活動有五個期盼。
  送溫暖需要標準。仔細留意不同地區、不同城市和不同單位的送溫暖資金,有的很高,有的很低,有些城市拿出了數億元,有些城市僅僅拿出了數千萬,送溫暖資金的多少固然和經濟發展乃至財政實力有關,但是沒有一個統一的比例和標準才是造成送溫暖冷熱不均的根本原因,同樣都是困難戶,一些城市給了數百元的慰問金,而有些城市僅僅送去一袋米和一桶油,無疑會讓困難戶心裡不平衡。
  送溫暖更需要“靜悄悄”進行。如果說困難群眾的經濟壓力大,那麼面子上的心理壓力更大,困難戶也有自尊心,雖然貧窮,但是也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窮,更不願接受“嗟來之食”的居高臨下的賞賜,畢竟,不管什麼原因,貧窮畢竟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可是,一些政府官員卻缺乏體恤困難戶的惻隱之心,更喜歡送溫暖的大張旗鼓,送的溫暖不多,但是人馬浩蕩,又是攝像、又是拍照,又是要求困難戶擺拍,將訪貧問苦變成一些領導上電視的機會和渠道。如果送溫暖變成了
  送溫暖還要“送得準”。困難群體對於送溫暖的需求千差萬別,一些人需要米面油,但是一些人卻需要水果蔬菜,甚至一些人更需要精神安撫和慰問,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顧困難群體的個體需求,千篇一律,搞一刀切,不管困難群體的實際需要和迫切需要,這樣的送溫暖只能是勉勉強強的溫暖,沒有送到困難群眾的心坎上,結果中看不中用,討不了困難群眾的歡心,不是雪中送炭,而錦上添花,“送什麼收什麼”是送溫暖的低級境界,而“要什麼送什麼”才是送溫暖的高境界。
  送溫暖更要有“挖窮根”思維。送些米面油,送些慰問金,這樣的送溫暖很省事,但是貧窮年復一年的如影相隨,常言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不妨改變送溫暖的思路,變送物質食糧和精神食糧和發家致富的“秘籍”,向困難群體送知識,送信息,送技術、送崗位、送培訓、送項目,變扶貧為“扶智”、變“輸血”為“造血”,幫助困難群體“挖窮根”,從根本上解決生產生活問題和脫貧。
  “送溫暖”需要細水長流。送溫暖無一例外集中在元旦、春節期間開展,“過年才到,年過便走”,候鳥型的送溫暖已經讓困難群體和社會產生了嚴重的審美疲勞,送溫暖,不能熱鬧幾天,冷清一年,更不能僅有寶貴的“年終關懷”,功夫更在年末歲初外,送溫暖更需要常態機制,更需要細水長流,變大張旗鼓的一次性的送溫暖為靜悄悄的無數次的送溫暖才是送溫暖的要義和根本。
  不要“眼球效應”,不要花團錦簇的“面子工程”,更不要送溫暖的“政績工程”,讓困難群體真真正正享受到性價比很高的實質性送溫暖,是送溫暖的至高追求,但願今年的“送溫暖”活動能夠不同一般,不同凡響,用“大智慧”送出真正的“大溫暖”。
  文/趙小婷  (原標題:年終“送溫暖”也需“大智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uzlqs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